@情感物語愛生活,愛正能量,我是小编佩珊,跟著珊姐走,快樂天天有!關注我,品味正向生活!
「你怎麼永遠那麼自私?想的都是自己。」「你做的事情都是為了你自己,你太自私了。」
諸如此類的爭論,我們在生活中聽到的太多了。
伏爾泰過說:「自私是永遠存在的。」
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看,每個人都會有自私的一面,只不過有些人懂得尊重別人,不去觸碰他人的原則和利益。
一些人之所以會被稱為「極度自私」,是因為他們完全打破了任何底線和原則的去傷害別人的利益,來滿足自我。
那麼該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是「極度自私」呢?
心理學家認為並非「斤斤計較」,而是擁有這3個特徵,值得我們警醒。
一、熱衷道德綁架、利益至上
喜歡玩道德綁架的人,往往都是真的自私,他們喜歡借助「大義」的名義,去強迫別人「奉獻」。他們最擅長的,就是慷他人之慨,真的要到自己身體力行的時候,他反而跑的最快。
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《二十不惑》裡有著這樣一個情節,薑小果給出生農村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王薇借了300塊錢,後來薑小果想換手機,於是讓王薇還錢,結果王薇不但不還錢,還裝可憐引起同學圍觀。
姜小果錢沒要回來,還被同學批評沒有同情心。可轉眼薑小果就碰到了王薇在校門口的服裝店買衣服,薑小果再次要求王薇還錢。
不想王薇再次裝可憐,反咬薑小果虛榮,不是真心缺錢,對於像她這樣缺錢的人來說,很不公平。
這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道德綁架,但極度自私的人就是會利用大眾氾濫的同情心,站在道德的制高點,要求別人無私奉獻。
王薇可憐嗎?可憐。
但別人有義務幫助她嗎?沒有。
而從道德上講薑小果幫了王薇,那她就是善人,不幫則是沒有同情心的傢伙。
道德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更加穩定和諧,但落實到每一個個人身上則會產生矛盾。那些利益至上的憑藉著道德帶來的便利四處謀利。
我們要學會分辨這些極度自私的人,盡可能的遠離。
二、被害妄想症、缺乏同理心
有位哲人曾經說過,你對別人的看法,實際上反映的卻是你自己的內心。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,其實就是我們最根本的世界觀,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反映。
不久前,有一個讀者像我傾述,她說自己想要擺脫自己的男朋友,但是對方卻總是苦苦糾纏她,所以她覺得特別煩惱,甚至有點崩潰。
她說自己和男朋友好了一年多,剛開始認識的時候,她覺得和他在一起特別幸福。
但是隨著二人關係的走進,開始逐漸瞭解彼此之後,她發現原來對方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,甚至時間久了,他的缺點暴露的越來越多。
這位女士自述:「我們兩個談戀愛的過程中,我感覺特別壓抑,甚至完全沒有自由,我就像一個提線木偶,任他擺佈。
他不允許她和任何的異[性.交]流,有一次因為她和同事多聊了幾句,導致他回到家裡就和他爭吵了起來,甚至要打她。